当前位置: 今日上海网> 新闻晨报> 正文

老百姓口中的“宝藏医院”一天门诊量逾两千 社区医疗功能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重拾临床硬功夫 留住居民有底气

今日上海网(dongfangdushi.com)今日上海新闻报道

稿源:上海市政府网  编辑:刘伟

记者 顾泳

常见疾病问诊,到底要去大医院还是小医院?

地处市中心黄浦区丽园路上的打浦桥社区医院,自去年成为全市第一家社区医院至今,成功捕获周围居民的心。尽管周围三公里有三家国内知名三甲医院,居民仍愿意首选来社区医院:最高峰时每天的门诊量达2000多人。这是为何?记者近日走进这家“小而美”的医院一探究竟。

居民在家门口“看好病”

一台钢琴飘着音乐,“音乐岛”围绕彩色沙发椅供人休憩,窗明几净,角落里摆着自动咖啡机……走进打浦桥社区医院,第一印象便是清新优雅。

老姐妹陶阿姨、过阿姨相约来找医生随访。陶阿姨住在社区医院对面的公寓楼,子女都在国外,她“现身说法”:不久前自己脚踝扭了一下,没选择去周围大医院,嫌太吵,第一时间来到打浦桥社区医院康复科,康复了15天而今已彻底痊愈,下楼梯不成问题,远在国外的子女也放下心来。

作为老百姓口中的“宝藏社区医院”,打浦桥社区医院的改革一直在路上。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文:开展社区医院建设试点工作。历经近五年规划筹备,2024年5月13日,上海黄浦区打浦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式挂牌第二冠名——打浦桥社区医院,自此在上海248家社区医疗机构中“拔得头筹”,成为全市首家社区医院。

在外人看来,小楼还是那个小楼,社区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两者又有何区别?

历史追溯到20多年前,上海的地段医院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凸显“六位一体”,即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历经廿余年探索,而今挂牌社区医院,定位更侧重于提供医疗服务,包括门诊、小手术、基础急救、影像检查,甚至住院等。简言之,解决居民实际就医问题。用陶阿姨的话说:“阿拉在这里能看好病,所以愿意来!”

重拾临床医疗“硬功夫”

将被忽略近20年的社区临床医疗功能重拾起来,并不那么容易。打浦桥社区医院院长金迎告诉记者:他们的做法是引进人才、专家下沉、培养年轻人,用诚心换真心,让更多适宜社区的专科技术“硬功夫”在社区生根发芽。

年轻的小伙子前夜踢球,指甲翻了一大块,女朋友带他来到打浦桥社区医院。在六楼外科诊室,田陶然医生为小伙子精心做了清创和治疗。一些外科基础操作,包括体表肿物切除、切痣、腋臭微创治疗等,以往在社区都无法开展,居民有需求还要到大医院去排队。而今这里就能搞定,成了热门项目。

田陶然曾是二级医院外科医生,跳槽到社区医院后感觉忙碌而有价值。他的随笔“田医生的外科笔记”随着打浦桥社区医院公众号的普及推广,在周围居民圈中已小有口碑。

自去年8月,瑞金医院足踝外科王碧菠主任医师下沉打浦桥社区医院,田陶然有了更多取经学习机会。不久前,两人率领医院外科团队共同成功实施了一例甲板下血管球瘤剥除手术,为社区医院的外科治疗领域又添一块“拼图”。

社区医疗功能怎样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最初,金迎带着医生四处拜师。作为国家级非遗,瑞金医院魏氏伤科是上海“伤科八大家”之一,在多次沟通交流考察两年多后,魏氏伤科决定下沉至打浦桥社区医院,如今第23代传人李飞跃、第24代传人奚小冰定期开设专病门诊,带教学生。

据统计,目前有近30位来自大医院的专家定期下沉,内容覆盖心内科、糖尿病、泌尿外科、神经内科、儿科、妇科、精神科等。“不怕社区居民跟着大专家跑去大医院吗?”面对记者疑问,金迎坦率说道,“每位大专家来社区医院问诊,我们都有年轻医生跟着学习取经,手把手带教,培养扎实基本功,这是社区医院能留住居民的底气。”

记者走到医院二楼高血压全专联合门诊内,巧遇每个月前来指导一次的瑞金医院高血压研究所王彦教授,社区医院周祖骏医生随诊,两年多来已习得不少本事。“瑞金高研所的专家号一号难求,在社区就能看到同质化的诊疗,真的是一大幸事。”预约前来问诊的刘先生说。

服务全年无休“不断线”

挂牌不到一年的打浦桥社区医院,已凭借“887365”(从早8时到晚8时每周7天一年365天)的全年无休服务模式,在居民中有口皆碑。徐阿姨过年时吃花生把一颗牙磕掉了一半,她到打浦桥社区医院口腔科黄治医生处,不到两小时,一颗牙已经补好了,阿姨很满意。

社区医院解决居民实际就医问题,需要全科专科结合,但如何与大医院定位的疑难杂症专科区别开来?金迎说,社区开专科专病门诊,以需求为导向。医院先调查居民有哪些具体需求,再集中力量有的放矢开设门诊,以此实现医疗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至今,打浦桥社区医院已开设20余个专病门诊,其中,失眠、产后康复、腋臭等专病门诊都非常受欢迎。值得一提的是,护理部开设的护理门诊,关键时刻同样发挥大作用。

就在今年春节期间,两名白血病患儿需要进行护理,但大医院遇到节假日调休,原本紧俏的号没抢到,家长心急如焚。家长求助网络时发现:打浦桥社区医院提供全年无休健康服务,其中就包括这方面的护理。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家长致电得到惊喜结果。最终,整个春节期间社区医院完成了7名白血病患儿的护理,真正实现了基层医疗服务全年无休“不断线”。

从贴近到贴心,社区医院的服务外延早已从常住居民辐射到“上班族”等。三楼社区康复中心内,康复师张阳是社区医院患者口中的“网红”。在附近上班不慎摔伤的周女士,每次准时来找张阳做康复,而今情况明显好转。到了18时以后,运动达人高小姐下了班就会来“打卡”,“上次因为锻炼受伤了,在这里康复环境好、效果也不错。”记者了解到,张阳、葛明杰两名康复师还兼有运动教练双重身份,如今康复科与华山医院运动康复科专家实现联动,两名年轻的康复师直言:在社区医院找到了最适合发挥自身价值的天地。

拓展商业保险“试验田”

小小的社区医院不仅服务好医保病人,还悄悄地拓展购买商业保险的病人。

就在前年,作为市人大代表的金迎提出《关于将商业健康保险纳入社区医疗机构的建议》。此后,多家保险公司前来打浦桥社区医院参观,方才知晓:原来上海除了全国知名的三甲大医院,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同样不容小觑。

去年5月23日,中国人保上海分公司率先推出“沪理保”产品,创新性地将打浦桥社区医院作为护理服务保险产品的指定医疗机构,就此开启国内保险公司纳入社区医疗机构的“先河”。此后,友邦保险等也纷纷推出涉及社区医院的相关保险产品。

中国人保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顾春生说:“打浦桥社区医院有100张床位,居民口碑十分不错,且已建成社区护理中心。我们结合它的住院护理服务、居家护理服务,设计了保险产品。”

前不久,欧洲来沪的乔治先生想要购买商保时特意提及,“我想购买能覆盖GP(General Practitioner,即全科医生)的保险,但我发现上海几乎没有这样的险种。”记者了解到,如今根据包括乔治先生这样外籍患者的需求,相关保险公司也正在设计险种,以更好为有需要的人群服务。打浦桥社区医院也愿意接纳这样的外籍患者。

社区医院作为“健康守门人”,留得住常见病患者,也要接得住“下转”患者。金迎表示,接下来如何服务好大医院“下转”到社区医院的患者,让患者安心地在社区康复,是他们突破的重点。目标是助力上海分级诊疗,真正让社区医院托得住这个底。

供图:作者/或供稿单位授权

编辑:刘伟 选稿:共工新闻社上海代表处

版权声明: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新闻采访/投稿邮箱:975981118@.qq.com 优质稿件可推荐至联盟网络媒体亦或杂志、报媒。

今日上海网官网www.dongfangdushi.com更多资讯....


阅读全文

  标签:都市报道 新闻晨报 综合新闻 今日上海网官方 上海新闻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