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综合> 正文

袁隆平团队的杂交水稻研究历程

今日上海网(jinrishanghai)今日上海报道

袁隆平团队的杂交水稻研究历程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充满了挑战和机遇。以下是根据搜索结果整理的研究历程:

早期探索与发现

袁隆平团队的杂交水稻研究历程

袁隆平在1964年提出了利用杂种优势进行杂交水稻育种的设想。他在安江农校任教期间,开始从研究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入研究,并在1961年偶然发现了一株与众不同的天然杂交稻,这一发现成为了他此后投身杂交水稻研究的起点。

“三系法”杂交水稻攻关

袁隆平团队偶然发现的“野败”,不但为杂交水稻的研究带来了巨大转机,也是我国大部分杂交水稻品种培育的基础。他们设想采取“三系法”技术路线,培育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经过锲而不舍的研究和在中国各地艰苦寻找,他们在1970年11月23日,在一个交通要道的旁边发现了一片野生稻,这三株稻穗很可能是雄性不育野生稻。这种籼型杂交水稻茎秆粗壮、穗大粒多、米质优良,并且适应性广。

杂交水稻的推广应用

袁隆平育成的“南优2号”投入生产,在湖南桂东县百亩中稻试种成功,湖南安江农校25亩作双季晚稻试种成功,亩产达1256斤。此后,华南、华北、华中相继试种成功,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杂交水稻累计推广应用70多个国家近100亿余亩,增产粮食近10000亿斤。全球已有70多个国家开展了杂交水稻的研究和试种示范。

团队合作与传承

在研究“三系”杂交水稻的战场上,还有许多与袁隆平并肩战斗的战友。袁隆平的学生、助手尹华奇先生投身袁隆平院士主持的三系、两系杂交稻育种攻关,取得了丰硕成果。他们师徒三人又踏上了天南海北的寻稻之路,最终在1970年,李必湖在海南南红农场发现雄性不育野生稻“野败”。

结论

袁隆平团队的杂交水稻研究历程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过程。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提高了中国的粮食产量和品质,也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做出了贡献。袁隆平本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科研精神和品质激励着无数人继续追求科学进步,为人类的福祉贡献力量。

今日上海网官网www.dongfangdushi.com更多资讯....


阅读全文

  标签:都市报道  新闻晨报  综合新闻 今日上海网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