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综合> 正文

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的过程

今日上海网(jinrishanghai)今日上海报道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涉及到许多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以下是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的主要过程:

早期的理论探索

袁隆平在1953年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省农林厅,随后被下派到湘西的安江农校任教。在这里,他开始了长达18年的教书生涯。在教学之余,袁隆平带领学生科研小组做试验,希望学以致用,搞出一个高产作物或新品种。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生物学家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相当盛行。袁隆平对待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他要教会学生动手动脑,把书本上的理论放到实践中去印证。根据李森科的无性杂交理论,袁隆平尝试进行无性杂交、营养培植、环境影响等实验。他把月光花嫁接到红薯上,以提高红薯产量;又将西红柿嫁接到马铃薯上,希望地下长出马铃薯,茎上结满西红柿;又将西瓜嫁接到南瓜上,以获得新型瓜种……所有这些试验,目的都是获得优良的无性杂交品种,提高作物产量。

发现天然杂交稻

在1960年7月,袁隆平在实验田里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天然杂交水稻,改写了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理论,也让他意识到存在野生的雄性不育株。随后,通过文献研究并结合田间实际探索,袁隆平设想采取"三系法"技术路线,培育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而找到不育株是实现"三系法"技术路线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野败"的发现

1970年11月,当时海南南红农场技术员冯克珊带着李必湖,来到农场的那片沼泽地里寻找野生稻。他们一起发现了一株有3个扬花的稻穗,花药细瘦、色泽浅黄的野生稻。这一发现让袁隆平欣喜若狂,当即命名这株神奇的野生稻为"野败"。"三系"杂交水稻的研究由此打开了突破口,中国杂交水稻事业也由此开启新篇章。

杂交水稻的成功推广

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7月16日,袁隆平学生李必湖、邓华风,在安江农校籼稻三系育种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历经九年艰苦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取得了成功,一般比同熟期的三系杂交稻增产5%~10%,且米质一般都较好,近年的种植面积为6000亩左右。2000年已实现了第一期大面积示范亩产700公斤的指标,比现有高产杂交稻每亩增产50公斤左右。

对世界粮食生产的贡献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不仅对中国粮食生产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据估计,全球已有70多个国家开展了杂交水稻的研究和试种示范。袁隆平提出的"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即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力争用三亩地产出现有四亩地的粮食,已在中国推广6000万亩,产出8000万亩的粮食,等于增加了2000万亩粮食耕地,可多养活3000多万人。

总的来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涉及到大量的实验和理论探索,但他的研究成果对全球粮食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日上海网官网www.dongfangdushi.com更多资讯....


阅读全文

  标签:都市报道  新闻晨报  综合新闻 今日上海网官方